目标清晰型。孩子走公办还是民办?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这类家长早已酝酿了3年、5年、10年规划,并从小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各方培养。当面临孩子升学的时候,准备比较充分,也比较有自信。
顺其自然型。这类家长遵循“放养教育”,对于孩子将来的升学没有特别要求,无论走哪条路都可以。低年龄段的家长,会觉得孩子还小,不用急着各种规划,可以走一步看一步;高年龄段的家长,会让孩子都尝试一下,即使不被录取也没有太大关系。
迷茫焦虑型。这类家长可能是大多数:犹豫不决、焦虑不断,因为学区、经济、同袍效应、信息匮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家长在择校关口还未明确让孩子走那条路。既不想孩子面临巨大的压力,也不知道孩子适不适合国际学校,左右徘徊,以至于孩子也失去了目标,增生了焦虑感。
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家长,都会面临同一个困境,那就是:学校信息不透明以致于容易走进学校的误区之中。虽说大多数家庭开始正视留学,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对留学有很多错误的认知。
公立高中<国际高中<美国高中
很多家长会认为国际学校比公立学校更好,美国本土高中比国际学校更好,所以很多有意向出国的家庭更愿意把孩子送出国外去读高中。但实际上,简单粗暴的对比是不可取的。
公立高中:“填鸭式”教学,不容易激发孩子能动性,但是对于大部分中国家庭来说,中国的教育体制就在这里,高考一张卷纸定胜负,孩子的基础教育必须扎实,并且公立学校老师是亦步亦趋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的,这会让父母省下不少心思,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朝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
国际高中:更适合中国大多数留学家庭,孩子既能生活在自己身边,还能接受国际化教育,这是大部分学生与家长都比较满意的相处模式。国际学校更强调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但老师不会在学习上抓的很紧,因此在学习习惯上,家长需要多操些心思。
美国高中:对于申请美国大肯定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毕竟是在美国本土接受教育,思维上更接近于美国学生,美国大学在招收时会按照本国学生一样的标准来招收这些国际生,但是初中刚毕业的孩子思维往往还不够成熟,这时候脱离父母的管教会容易走极端,要么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要么彻底放飞自我。
进入国际学校就没学习压力了
有些家长会认为,进入了国际学校,就不需再参加高考,而且国外大学注重综合能力,学习成绩显得不再那样有优势。的确,申请国外大学单看学习成绩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一定不要把“不仅限于学习成绩”等同于“学习成绩不重要”。
考托福、雅思、SAT的学生哪个不想冲刺满分?高分学生有几个不是在挑灯夜战?AP、IB、A-Level那节课可以随意糊弄?并不是所有学校的GPA都能给你高分!国际学校的学生一面要应付标化、GPA,一面还要打竞赛、拼证书、攒经历……
样样都要兼顾,样样都要精通,压力绝对不比体制内单纯的学习减少分毫,只不过留学生更加劳逸结合,课程也比体制内丰富许多,因此感觉上学习还是蛮愉快的。
外教数量越多=越好
家长们在择校时都会非常看中师资力量这一块,关注留学一站通的家长也会注意到,我们也会建议家长关注国际学校外教这部分信息。的确,外教是国际学校的核心资源,外教过少的学校的确应该谨慎就读,但外教过多也不能决定一所学校的品质。
近年来,外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打响自身学校招牌,部分国际学校“以次充好”,招聘一些经验不足或根本没有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外国人充当金牌教师,更有甚者将国外通缉犯,犯罪嫌疑人、有过前科的人统统“请”来当外教,只要他们有张外国脸。就算招聘到了正规教师,也有某些学校因学校内部管理混乱,职工待遇过低使得外教的流动性极大。无论发生以上那种情况,对于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影响都是非常严重的。
外教数量越多≠越好!家长们在追求学校外教高占比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其教师资历,教师队伍稳定性等问题。
留过学的孩子英语都特别好
中国体制内英语教育的欠缺导致很多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会听,能读,就是不会说。这种情况,在进入国际学校会有所好转,因为国际学校不仅仅提供给学生练习英文的环境,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格,使其成为一个敢想敢说,不卑不亢之人。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孩子都能通过学校的培养快速成长起来,自然也就会有部分学生无法快速提高英文水平。
再说到已经在读国外本科或是研究生的孩子,国外的大学也分为三六九等,不知名的学校招生门槛较低,而中国学生到了国外普遍喜欢抱团,“中国人跟中国人玩”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留学四年归国英文水平还是一塌糊涂的不占少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读名校的重要性,毕竟入学门槛还是很高的。
特长越多越好
可能会有家长问:海外名校申请不就是注重孩子的实践活动么?特长太多也不好?我们始终认为大学更喜欢招收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想让孩子的各方面都能够精通,但是如果想申请名校,申请生又有哪个是不优秀的呢?
招生官每天面对那么多的简历,多少有些“审美疲劳”,仅仅优秀已经没有办法打动他们,如果闪光点太多,这个学生就失去了自己独有的个性,反而会导致招生官根本记不住他。
近年来申请生竞争力越来越大,大学越来越开始倾向于寻找“T型”发展的留学生——接触广泛的领域,并在某一领域拥有突出成就。给自己一个独特的标签,才能让考官在众多优秀简历中注意到你,再去深入了解你。
学校建校时间久=实力强
很多行业都是存活越久越有经验、实力越强,但是国际学校却不一定如此。有很长教育办学经验的学校固然不差,有些学校因生源稳定而循规蹈矩,不愿创新发展,老师也较为懒散,导致学校质量越来越差,只能以“老牌”当噱头。
相反,有些新学校虽然建校时间短,却能凭借不凡的师资力量在强者林立的环境里站住脚,加之学校背后有着强大的背景作为支撑,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硬件上,都值得家长去一探究竟。这里,建议家长去探校时可以多了解一下学校的师资、校长等等。
国际课程=理科容易
在考国际学校时,很多家长都说不担心孩子的理科成绩,因为在中国家长的心里,中国学生的理科基础是可以“傲视群雄”的。
其实在中小学阶段,中国学生的确是领先。但造成这个结果的并不是国外理科不行,而是教学的理念不同。国内孩子从小开始刷题、记忆公式,因此基础扎实;国外孩子从小发散思维、培养创造力、发掘自己的兴趣,所以思维灵活。
你会发现,在中小学阶段落后的国外学生,很多都会在高中、大学迎来自己的爆发期,原因就在于此。因为外国学生往往在十八岁之前都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有了人生发展的方向,而此时的中国学生还沉浸在标准化试卷的刻板学习模式中。
所以不要认为进入国际学校后,孩子在学习数理化的过程中仅仅需要克服语言困难,他们更需要学习的是那种创造性的学习思维,因此想要在本科去很好大学的学生,在国际学校学习的难度并不比同等年龄的公立学校学生小。
说了这多,归到底还是希望家长与学生都能够深入了解国际教育再做抉择,自己懂的越多,在做选择的时候再能越接近正确的答案,只有在择校前做足功课,才能为孩子选择一所真正适合的、性价比高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