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D同学现在已是地处上海西部的知名国际学校B校的高中学生了,小学在市内公立小学读完,从预初(上海特称,实际上就是6年级)进入市区某国际学校读书,后因为某些原因,家长把ta转入在上海知名度更高,建校时间较长的B校。
谈起当初为什么小学毕业后,入读体制外的国际学校?其身为在沪某大型央企高管的爸爸,是这样解释的。男孩子肩负重任,要在青少年时期磨练意志,学会竞争,面对竞争,经历压力,要想经得住走向社会的风雨,体制内的教育可以让孩子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充分体会读书过程中的各种激烈竞争,在千军万马中胜出面对社会现实中的竞争将更有底气。
女孩子相对压力小些,可以读读体制外的国际学校,申请个国外的大学,以后还是要回来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安排儿子在体制内的头部初中就读,每天要紧盯着学校里牛娃血拼,每个周末都要安排满满的中考学科的校外培训机构加料;女儿则从初中选择入读体制外的国际学校。
当然,他们的两个孩子都是那种读书能力很好的材料。即便是他们的经济条件非常好,夫妻二人还是对两个孩子的学习盯得非常紧。或许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家族能够历经数代而不衰,相反有的家族则是富不过三代。
小D同寝室的S同学,家住在和她隔了一条马路的另一个高档小区,爸爸是一个外资企业的高管,另外,还经营着自己一个公司,妈妈与小D的妈妈一样也是全职太太,工作重心完全在女儿的读书上,每天关注女儿的各个学科的学习动态,女儿学科成绩的起伏牵动着她的心,他的手机里,电脑里都是女儿各科学习的资料,他的微信上联系最多的是女儿学校的学科老师和培训机构里给女儿周末加料的老师。
她抱怨孩子的学校IGCSE数学老师,课堂40分钟只讲十分钟然后就让孩子们做题,孩子们不会做,她甚至怀疑孩子老师会不会做?至少是不会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现在中国市场上的外教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滥竽充数。所以她提议促成了女儿和同学组团去培训机构补课。
周末两个孩子在同一个培训机构上课他会拿着电脑全程听课,全程做后勤支持甚至对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点评。被机构老师戏称为教导主任。
从这两个女孩子的家庭对他们教育的重视程度看,并非是国际学校的家长都是不用心的孩子的家长,都是不重视教育的家长。相反,他们所站的起点决定了,他们可能比普通的学生家长更重视下一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