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庭都有个这样的情况,每一次孩子回到家中,第1件事情就是叫妈妈,哪怕是爸爸在的情况之下也是叫的妈妈。这也从另外一个程度上面反映出了爸爸在他们生活当中的地位。
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听到:母亲说孩子爸爸拒绝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老师说没见过孩子爸爸;孩子说爸爸你今天可以陪我吗等等诸如此类的抱怨。
孩子爸成了家里的摆设要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是爸爸自己的观念。大部分受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理念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父亲认为孩子的教育就是母亲的责任,导致有的爸爸会觉得养育孩子是孩子妈妈的事,我只负责赚钱;或者认为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带孩子;也有的会说日常小事我不管,只在必要的时候才出手。
第二是孩子妈妈的观念。认为男人粗枝大叶照顾不了孩子,凡事大包大揽,根本不给另一半插手的机会。
第三,但爸爸妈妈意见不一致时。母亲在教育孩子的岗位上面一直都在坚守着,做到真正去影响他们成长的角色,甚至有时候还需要同时兼顾教育爸爸的功能。少部分受原生家庭教育模式——你看我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的,套用上一辈教育模式,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沿用原生家庭的思想教育孩子导致孩子的成长受限,但凡和妈妈的意见不一致,爸爸就摆出一不做二不休的姿态,抱着“反正只要我不做妈妈总会做的,妈妈肯定不会不管孩子的心态”,继续躺平、玩手机、刷抖音、玩游戏、甚至睡觉,搞不好当你和孩子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还过来添油加醋几句,真的是要人命。
养育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事,家庭成员都要参与进来,这并不是某一方的单独责任,有研究表示,童年没有父亲教育陪伴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长大后更容易出现上瘾行为,比如说烟瘾,打游戏上瘾等等。
人际交往方面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亲的缺位易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将来容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性格内向,胆小,话少,被他人欺负,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因自卑等负面情绪让他很敏感,也很难在人际交往中主动交朋友或者维持相对健康的人际关系;
因情绪化很严重导致独来独往,难于亲近或结交新朋友,或是沉迷网络、游戏,脱离现实人际交往关系圈。
性别认知方面
父亲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缺位,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认知上的障碍。男孩子在缺少父亲的教育时,容易缺少阳刚之气以及个人担当,性格也容易软弱,抗压能力低,甚至智商、情商、挫商都有影响,严重的可能趋向女性化爱哭、犹豫、唠叨等;
相反,女孩子因为父亲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缺位一方面易造成早恋,寻找依赖感。另一方面则不相信男性,为以后的婚恋关系埋下隐患,更重要的是父亲能给与女孩子自信,沉稳,大气的性格优势。
心理健康方面
如果父亲本身代表的就是挺拔、坚毅、强大、正直、果断的形象,那么父亲一旦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以后,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则是自卑、自负;懦弱、暴力;
胆小、叛逆等极端心理,这些不健康的心理无论是对个人生活、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持久的、消极的。健康的心理可以获得成就,而不健康的心理则会产生悲剧或是毁灭。
孩子成长的缺陷
怎么做才能改变爸爸的“摆设”身份
给爸爸的建议:
1.纠正观念。改变自己的观念,同步成长,甚至可以引领家庭的教育理念,可以看一些育儿的综艺或者书籍,意识到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2.告诉孩子你的工作,让他尊重你的工作时间;多创造非工作时间,陪伴孩子就全身心的投入,不要各玩各的,要有沟通有互动。
3.玩一些爸爸感兴趣的游戏,比如说爬山、翻墙、滚土坡、竞技项目等一些妈妈平时不让玩的东西。让孩子认识来自爸爸强大的力量,感受来自父爱的安全感。
给妈妈的建议:
1.要信任你的另一半。有的爸爸其实很想参与到照顾孩子的工作中来,可能因为经验不够而显得笨手笨脚,这时妈妈应该多多鼓励,而不是大喊:“住手!放着我来!”。
2.学会放权偶尔和爸爸角色互换,让他体验一次你的一天,让他做一些你平时做的家务,你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该逛街就逛街,不要一边干活一边抱怨。
3.养育孩子时遇到了困难就和孩子爸多沟通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样也能增加夫妻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夫妻关系。
孩子一辈子的事,怎么忍心缺席
总之,家庭是一个整体,和睦的家庭氛围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建设的结果,自己不做摆设,也不要把其他人当作摆设。虽然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但是孩子们也是第一次成长。谁也没有经验,谁也没有魔法加持,所以既为人父,则应有为人父的担当和责任意识。
以上内容只为提醒父亲积极参与到孩子教育中来,别让自己后悔,也别让孩子未来的人生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