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的文章“90后!是博导!”让该校31岁博导胡玥引广泛关注。“90后”博导,5年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21篇。但同时也有网友质疑,5年发表SCI论文60余篇的频率不可思议。
据该文介绍,2016年,胡玥通过博士后国际交流人才引进计划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加入韩宏伟教授团队。2018年,胡玥晋升为副教授,2019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文章显示,胡玥的外祖父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浙江大学,一直从事化工相关工作。受其影响,胡玥萌生了对化学的兴趣。2008年,胡玥以高考湖北省理科前800名的成绩,选择了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
文章还称,大二时,胡玥在田禾院士和花建丽教授(注:均在华东理工大学任教)的支持下,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该项目获国家级优秀项目奖,并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获全国二等奖。大四,胡玥前往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交换,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拿到了公派留学奖学金,直博到爱丁堡大学Neil Robertson教授课题组继续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还曾在相关国际知名课题组作短期交流,后以爱丁堡大学化学院最优秀毕业生的成绩毕业,并获弗雷泽·司徒塔特奖(注:由诺贝尔化学家得主弗雷泽·司徒塔特创立)。
这份光鲜的履历让人看到了榜样的力量,但也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例如胡玥大二时参加项目一事,“大二就有院士和教授支持,很少见。”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12月15日告诉红星新闻,发表论文的频率,“跟学科有关,她是化学材料领域。”该工作人员表示,该中心不会接受采访,“对年轻人来说,太(高调)了也不好。”华中科技大学人才办和博士后办公室的两位工作人员均称对此不便回应。
红星新闻记者就此咨询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丁雪佳,丁教授表示,在化学材料领域,发表论文频率快一些是正常现象,这是因为,在理论引导、技术创新方面,相对容易实现。“胡玥5年发表SCI论文60余篇,但其中40余篇是参与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为21篇,是正常的。”丁雪佳称,在高校、科研院所,一般不认可挂名作者,即非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丁雪佳还表示,高校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通常是以大二学生为主,并且是在辅导员、班主任指导下,自己找指导老师。“胡玥大二有院士和教授支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正常。只是好多学生担心影响课程成绩,选择不参加。”
对于网友对唯论文的担忧,丁雪佳教授坦言,目前高校评职称,是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否承担国家项目、是否发表英文论文等占较大比重,“国家在对职称评价体系做改革,但需要时间建立新的职称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