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电影里,人工智能是一个怎么讨论都有新鲜感的话题。《黑客帝国》《复仇者联盟》中那些失控的AI也时常让人感到脊背发凉。以前,人工智能失控都是未来世界中的幻想,但如今,一群科学家们坐在一起,认认真真讨论如何治理人工智能了。
不久前,由清华大学主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作为国际支持机构的2021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开幕。不少科学家、管理者围绕“如何构建一个平衡包容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这个主题,共同探讨构建适合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治理体系,分享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与治理经验。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技术。近年来,智能化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智能时代的“大门”缓缓开启,其中的风险也随之而来。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认为,在提高社会生产力、赋能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人工智能也带来了公共安全风险、隐私侵权、数字鸿沟、责任困境、伦理失范等许多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治理必须协同多元主体、兼顾多维目标、融合多元价值,加强全球合作与对话,构建平衡包容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认为,人工智能治理,要实现几个“平衡”。
“未来,人工智能治理要倡导敏捷治理理念,实现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的平衡;倡导包容共享理念,实现不同群体共享智能红利的平衡;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智能化与绿色化的平衡;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差异发展与合作共赢的平衡。”
在不少专家看来,把人工智能“管起来”不再是纸上谈兵,而已经到了需要开展行动的时候了。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治理已从理念探讨走到了实践探索的前沿,人工智能治理在数据、算法、算力、场景等层面直面挑战,未来人工智能治理需建构“政府、企业、公众、大学与科研机构、媒体、非营利组织、国际组织”等多主体参与,以“底线思维、人本思维、发展思维、全球思维”为价值导向,通过“形成价值共识、多主体分工协作、治理理念迭代优化”等治理机制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而在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看来,“人工智能是一种新兴生产力,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新兴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人工智能治理应该促进其创新以造福人类和地球,而不是通过将其限制在现有体系中来遏制其发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认为,实现可信赖的AI不仅要从技术的层面下手,也需要从社会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