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军:快乐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福利
“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百般艰难;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事半功倍。”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曾小军说。他提到,家长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快乐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福利”。他特别提及,未成年人的父母分居或者离异的,应当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同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此外,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因性别、身体状况、智力等歧视未成年人,不得实施家庭暴力等。
“心中有爱,胸中有墨,肩上有责。心中有爱,要求我们不要再去抱怨我们爱的对象,而要去看我们是否有爱的能力;胸中有墨,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习;肩上有责,则要求成人、社会、学校,要有浓厚的责任感。”
“有相关数据表明,我们需要300万家庭教育指导师。长远来看,家庭教育要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需要专门人才。”曾小军建议,应在师范类、职业类院校开设家庭教育专业,为社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和大学培养专门师资。
王玲:父母的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广东省著名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家王玲表示,有效沟通有五个前提。一,了解沟通是双向的,“爸妈一定要记住,你的耳朵比嘴巴更重要,要先学会听”。二,沟通的目的是促进了解,“不是单纯教育,而是相互知晓彼此的想法”。三,把握沟通立场,父母是协助者,而不是摆着权威姿态的教育者。四,注意沟通方式,保持协商和讨论的态度,“比如孩子看电视的问题,她要看40分钟,爸妈一开始就说要20分钟,要是一个谈判高手,最后你们反复协商之后,达成共识,看20分钟”。五,掌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包括三点,首先爸妈要相信孩子,其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对沟通出现的问题心中有数,再次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孩子不是一定要学习成绩好,有的表达能力好,动手能力强,这都是他们的优点”。
对于具体的沟通方法与技巧,王玲有6个建议:同感的倾听、开放的提问、尊重与接纳、启发与引导、谈判与协议、设置行为底线。她特别提醒,父母对孩子的言行首先做到无条件地接纳,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误或走弯路。
谭遇芳:优质的陪伴教育是最好的成长礼物
广州市协和小学副校长谭遇芳说,直面“双减”,需要探寻家校共育新举措。她说,首先需要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让家庭教育回归本位,是“双减”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家长应努力提升自己,主动转变家庭教育理念。一是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二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幸福成长;三是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学习需求,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四是注重言传身教,注意家风,培育孩子良好的个性和品格。
“为孩子提供优质的陪伴教育,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谭遇芳建议,家长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阅读,享受乐趣,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探讨学习,养成良好习惯,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升孩子综合素养。此外,还要培养孩子劳动技能,增长孩子生活才干,磨炼孩子的意志品质,懂得家长的辛劳。谭遇芳说,要注重生活仪式感,让孩子感受亲情、体验温情。注重家风传承教育。
谭遇芳还特别提及,要充分保障孩子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如果孩子因身体或其他原因未能在就寝时间之前完成作业,家长应督促孩子按时就寝不熬夜,并告知任课老师,确保充足睡眠。
张名源:社会组织参与家庭教育,不是搬运工,是建设者
家、校、社如何协同开展家庭教育?张名源认为,社会组织参与家庭教育,不是搬运工,而是扮演建设者、共享者的角色。学习问题、亲子冲突、心理问题等是家庭教育需要极为关注的方面,“双减”落地后,学生心理辅导应专业化,倡导家长导师进课堂,家庭顾问进学校。
“市面上家庭教育课程良莠不齐,如何选择适合的?”针对家长关心的问题,教育专家张名源提醒,“很多机构都会做家庭教育相关的培训,但家长要注意识别,每一个专业领域都需要长久的经验积累,特别是家庭教育领域,家长要找专业、权威的指导,避免学错。”
“一个合格的家庭教育咨询师应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张名源建议,首先,做好家庭教育问题的“防疫师”,提前关注孩子,预防问题;第二,做好家庭的“保健师”;第三,做好家庭教育的“咨询师”,同时家长也要及时找专业的人员,接受咨询、辅导;第四,做好家庭教育的“善后师”。
刘永志:要给足孩子自己的成长空间
“双减”下,父母如何转变观念,如何准确定位孩子的成长期望?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与作息?如何配合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刘永志提出,要针对学生和家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为家长,要适当评估当下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自觉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不是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对待孩子的作息安排,班主任要发挥好自己的积极作用,强调合理安排、劳逸结合,明确好孩子的作息时间。对于陪伴孩子,刘永志说,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周末去各种教育基地参观探访,这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搭建良好稳定的亲子关系?刘永志建议,首先,父母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包容和谐的氛围。家长要提升自己的素质,包括对青春期的认识、认真了解孩子的需求并主动学习相关教育课程;其次,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模范,引导孩子多阅读、多思考;最后,家长还要给足孩子成长空间,让他们能够发挥自主性,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圈。
刘永志认为,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除了家长要“发力”,孩子也要努力维系亲子关系。“孩子最主要的就是需要发挥主动性,能够做到主动向班主任寻求帮助,主动了解自己的父母,主动向老师和父母说明自己的需求。唯有如此,家庭关系的‘桥梁’才能顺利建起且愈加稳固。”
祁丽珠:不做“战斗机型”父母
“双减”之后,家长困惑的问题大同小异:时间多了,孩子不懂怎么有效管理,不懂怎么自主学习怎么办?不报课外辅导了,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孩子怎么办? 针对这些问题,祁丽珠指出,家长要“适应、学习、改变、行动”。唯有适应,才能缓解焦虑;其次,因为家长目前看待事情的角度和能力有限,才会焦虑,因此要学习。“之前家长疲于把孩子从一个补习班带到另一个补习班,现在亲子相处时间多了,家长又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就容易出现很多家庭问题。只有家长自己学习了,才能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成长需求,去科学育娃。”祁丽珠说。
家长怎么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这体现在陪吃、陪玩、陪聊、陪学上。”祁丽珠解释,陪吃,不在乎吃什么,但要吃出家的温馨感,吃出仪式感,吃出礼仪,吃出文化。陪玩,就是呵护他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孩子开动他的“兴趣小马达”。陪聊,就是家长要和孩子聊家庭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陪学,即家长不要把自己当成学科补习专家,而是家庭教育专家,更应该教会孩子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祁丽珠特别提到,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最该做的是“守望”,学会“闭上嘴”,不要做“战斗机型父母”,一天到晚地对孩子“输出”。在青春期,由于荷尔蒙作用,孩子性情、脾气会有一定变化。家长要根据青春期特点,调整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在孩子处于低年段,比如小学阶段时,家长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青春期顺利度过。”祁丽珠强调,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的任何成长阶段都很重要,会影响孩子未来的社交能力、社会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