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大学生找到人生和职业定位

   日期:2021-12-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方伟    评论:0    
核心提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不仅需要实践的精进,还需要理论的探索和建设。
编者按
 
缓就业、慢就业、逃避就业,甚至“躺平”,是当前描述大学生就业的网络热词。虽然这不能代表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全貌,但一些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数据中显示出的大学生就业意愿、自我认知、对工作世界的了解、职业规划、就业价值观的情况,都让我们看到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存在的不足。需要承认的是,多年来,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既有复杂的社会现实原因,也有其深刻的思想与理论根源。
 
1.理想与现实缘何脱节
 
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很多大学生表示期待,希望可以和当前的学业、未来的职业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之路。作为育人的主阵地,高校也希望通过课堂讲授、咨询辅导、实习实践等环节助力学生自我成长、科学规划职业,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人生转变。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们时常会有“苍白无力”之感,“上课时激情澎湃,下课后就无所适从”“课堂教学理论滔滔,遇见实际问题就捉襟见肘”“找工作时还是没有方向”,甚至有的学生表示这样的教学是“纸上谈兵”。而授课老师精心备课后面对学生的无精打采、课堂效果不佳,积极性也难免受挫,长此以往不禁发出了“上好这门课,并不容易”的感慨。从相关调查研究情况来看,各高校也的确普遍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缺乏理论创新,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个性化专业化咨询辅导薄弱,实践平台和活动载体缺乏,学生认可度不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拒绝“躺平”“啃老”思想,合理调整就业预期,解决就业意愿下降、慢就业缓就业现象显著增多等问题不够不足等。
 
为何出现这种理想与现实脱节的情况?理论是教育的先导。我们要从理论来看本质。
 
一是在理论指导上还主要停留在对西方经典理论的移植借鉴、消化吸收阶段,联系中国现实国情、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不够不足,对有关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本土化的研究与实证分析不够不足,鲜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创新性理论。
 
二是把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完全等同于职业规划,把职业规划主要归结为静态的人职匹配,严重忽视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本质内涵的丰富性、动态性、发展性。
 
三是过于依赖心理学意义上的职业测评、自我探索,对自我以及外部工作世界的研究探讨缺乏深度和广度,对复杂社会环境、丰厚文化环境的研究探讨缺乏深度和广度,对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规律、成长成才规律、职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探讨缺乏深度和广度。
 
四是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脱离的现象,自说自话,没有形成一体化的育人体系,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贴合不紧,生涯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不足等等。
 
2.从“拿来”到“创新”
 
基于上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存在的思想理论准备不足的困难和问题,面向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体系。
 
一是要把“培养输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西方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从个体生涯发展需要出发,聚焦个体自我的探寻,关注自我特质与职业角色的匹配,关注个体人格与社会环境的统合,关注个人生活技能、工作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其基于“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总是强调自由先于责任、权利先于义务、个体高于群体、利益高于奉献,这些都是和我们国家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此,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工作环节,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必须要把培养输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为谁培养人”为逻辑起点,以“人到哪里去”为核心使命,以“成为大写的人”为价值主线,以品德和能力的养成为核心指标,各方共同构成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始终以理论的清醒保持政治的坚定、促进行动的自觉。
 
二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涯建构”作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本质内涵。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仅是针对毕业生就业阶段的“临门一脚”,更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的成长成才教育、生涯发展教育,是从就业指导到就业育人、从静态的职业规划到动态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所以,从共时态角度看,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职业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既包括职业成长线,还包括个人成长线、家庭成长线;既包括职业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指导,也包括生命价值、生活情趣以及人生意义的探寻与实现;从历时态角度看,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阶段性任务与连续性发展的统一,既包括立足于当下的静态的职业规划,也包括立足于终身教育、动态发展的具有独特标识的自我生涯形态的建立;从内容构成看,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职业素质拓展与生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素养的统一,既包括职业和岗位胜任力,也包括人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更包括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品格养成、生涯建构能力;从目标角度看,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实现职业目标与自我潜能的统一,既包括以职业成功为标识的奋斗目标、人生理想,更包括以突出幸福人生为旨归、激发自我潜能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理念。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以职业发展为主线的成长成才教育、核心素养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幸福人生教育,其本质内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涯建构”,是充分发挥就业育人作用的核心理念和关键实践。
 
三是要把“人的成长成才规律”作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基本方略。当前,一些学校通过报道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事迹、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举办讲座等形式,分享其在校学习经历、成长心得和成功经验,使在校大学生从典型经验的示范引领中习得可以借鉴的人生经验。但这些点上的成功经验还不足以揭示具有普遍群体意义的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是指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内外诸因素之间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不断重复出现的本质联系,具体表现为可重复的变换关系或大概率重复的变换关系,并且这两种变换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借鉴甚至复制的,更具普遍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对于提升职业生涯教育的信度和效度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除了要高度重视个体的大学生优秀典型代表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必须还要深入系统研究探索大学生群体的成长成才规律,并作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基本方略,广泛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调查,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个跨学科角度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研究。
 
四是要把“人的优秀文化习得”作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因此,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涯建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不能仅聚焦显性的、刚性的职业要素、职业要求、职业标准,还要放眼于隐性却更为深沉、更为内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自我、文化社会、文化中国,并以此来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国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代表。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已经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也正因如此,“人的优秀文化习得”就必须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载体、必由之路,也必须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应知应会应用的文化自觉。
 
五是要把“人的生涯建构能力的培育”作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时代课题。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所带来的职业流变、组织变迁深刻影响着职业选择以及职业生涯发展模式的变革。近几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比例的大幅度增加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未来,越来越多的个体将面临没有相对稳定的组织主导,从事无边界职业,未来发展不确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赋予生活和人生以价值和意义,如何安身立命,生涯建构理论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生涯建构理论接纳不确定性,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生涯不是自我被动展现出来的,而是被主动建构出来的;强调个体是生涯的所有者和创作者,要提高生涯适应力,使自我能够主动去适应新的或发生改变的环境;强调通过解构重组个体的微观叙事,重新构建新的宏大叙事,讲述新的生涯故事;强调个体要善于运用认同力与适应力这两种元能力,绘制出一条穿越不同工作领域、不同职业的路线以便获得身份认同、职业认同,等等,所有这些思想观点都对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如何应对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中国,面对急剧发生的职业流变、组织变迁,面对大学生们多元的职业选择,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如何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悦纳职业生涯的不确定,如何始终对生涯决定持开放和灵活态度,如何培育终其一生的生涯适应力、生涯建构力,就必然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方伟,系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热门国际学校 更多>>
国际学校选校升学网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地址:上海紫竹国家高新技术科学园区东川路555号6号楼7层 邮编:200241
电话:021-54830451/54830452
直线:021-54830497 传真:021-5442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