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释放校园活力:北京一零一中舞台剧《初见纳兰》上演

   日期:2021-10-25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作者:杨钧喆    评论:0    
核心提示:近日,北京一零一中原创校园舞台剧《初见纳兰》上演,舞台剧讲述了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一生的经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舞台剧由一零一中双榆树校区师生们参与剧本原创、独立排练与演出,小演员们多为该校初二年级的学生。
“双减”政策发布后,学校落实政策精神、积极拓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增多,可以投入到自身感兴趣的活动中。“双减”政策进一步激发了校园活力,为学校落实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rBABC2FyhWKABl7XAAAAAAAAAAA910.600<em></em>x400
rBABC2FyhWKAejmXAAAAAAAAAAA131.600<em></em>x400
rBABDGFyhWOAEjP6AAAAAAAAAAA699.600<em></em>x400
北京一零一中原创校园舞台剧《初见纳兰》
 
“双减”提供多元发展空间,实现个性、均衡发展
 
  “以前放学后,我们着急赶往校外的补习班。现在,放学后的时间我们能自由支配,喜欢戏剧的同学就可以来排练了。”初二学生高知鱼同学说。
 
  “双减”政策开始后,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积极推进政策的实施。校长陆云泉向全体教师提出,要提高教学效率,做到减负增效,提高常态课教学质量;减少考试、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个别辅导;要加强作业管理,重视作业设计研究,推广多样化作业、有针对性作业、具有可选择性的分层作业等,实现作业总量控制。
 
  “减负”给学校开展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拓展了空间。《初见纳兰》的舞台剧就是双榆树校区在“双减”政策之后开展的创新之举,结合本校区独特的校园文化,开展特色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我们采用舞台剧的方式,是希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学生们在演出的过程中,不仅是需要学习舞台表演知识技巧,还要去背诵大量纳兰性德的诗词、其他著名诗人的诗词,学习音乐的旋律并将诗词唱出来,这样的学习既是跨学科的、知识容量非常大,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舞台剧负责人朱向近老师说。
 
  践行“在地化教育”理念,传承“纳兰文化”
 
  北京一零一中双榆树校区地处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故居桑榆墅旧地,学校提倡“在地化教育”理念,善于利用学校、学生所处环境推进真实的学习。
 
  学校多年来持续推广以纳兰诗词为载体的“兰文化”,每年开展“纳兰诗会”活动。老师们创新形式弘扬传统文化,结合纳兰能文能武的人物特点,通过诗词将一个个纳兰故事桥段串联在一起,将学校开展的舞龙舞狮、中国鼓、武术等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进来。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让学生在提高艺术品味的同时,获得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以前我对纳兰性德的印象是一个风流倜傥公子哥的形象,自从演了这个角色之后,我发觉他其实是一个有家国情怀、高远志向的人。”初二学生卢云鹏同学说。这种认知颠覆,是因为他主动收集纳兰性德的生平资料,研读纳兰性德的诗词文后有了自己对角色的认知。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也让卢云鹏同学解决了他平时学习的“痛点”:“我不喜欢背诗词,但是我很享受演戏的过程,为了演活角色,我背了好多他的诗词。”
 
  此次《初见纳兰》舞台剧上演前,朱老师还把自己在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支教学校的21名学生请到北京,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来感受文化气息,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大山里的孩子们增强文化自信。
 
  一直以来,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深入开展“生态·智慧”教育,让教育教学更具人性化、个性化与精准化。“双减”政策倡导的提质减量、减负增效,也为学校的教育创新带来新动力,让校园焕发青春活力。《初见纳兰》舞台剧正是教育集团在“双减”政策与学校“生态·智慧”的理念下,不断追求教育教学创新的探索实践。(图/北京一零一中 文/杨钧喆)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热门国际学校 更多>>
国际学校选校升学网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地址:上海紫竹国家高新技术科学园区东川路555号6号楼7层 邮编:200241
电话:021-54830451/54830452
直线:021-54830497 传真:021-5442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