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升学制度中,是否可以不采用考试制度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看看考试是什么。
只要我们大致看一下现有的各种考试就可以发现,考试基本上有两大类:基本知识测试,即检验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专门能力测试,即检验学生对特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不难看出,学校教育中的考试属于前者。
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传播知识,义务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接受初级教育的机会。因此,在理想的状态下两者之间是一种自然的结合:一方传播知识,一方享有获得知识的权利。可是,这样设想的时候,我们是假定了人们自愿地接受教育,学校毫无偏见地传播知识,否则,就不存在所谓的理想状态。现实情况就是理想状态并不一定存在。那么,如何才能检测义务教育的效果呢?
考试是最简捷和有效的检测方法。自从有了学校教育,考试就已经存在。到今天为止,在检测学生方面,考试仍旧是最好的一种方法。
那么,升学时是否可以不采用考试制度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能否不用考试这种升学制度。
义务教育过渡到升学教育后,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双方之间有严重的供需冲突。由于高中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顺利地升入大学,所以高中在招生时就必须小心,否则本校的很多学生以后会面临升学问题。
其实,人类在发展教育的历程中已经尝试过用一些方法来解决这样的矛盾。
第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是推荐。“推荐制”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要有一个公正无私、了解学生并且愿意将最优者推荐上去的“知情者”。实际上,任何社会都不存在这样的“知情者”。因此,“推荐”实际上是一种不完美的制度。
第二种被广泛采用的方式是缴学费。这种方式就是把缴纳费用当作学生们接受教育的基本条件。这种方式有一个很大的缺陷:无法给社会上的贫寒子弟提供机会。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私立学校设置了奖学金制度,公立学校也开始推行一些免费政策。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享有接受相同教育的平等权利。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升学制度会对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家长们还是会想尽办法让孩子择校。
第三种曾经被采用的制度是为所有人提供机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小学到高中基本上实施的都是免费教育制度,但那样的制度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属于特例。
实践证明,上面提到的这些方法都不能解决前面提到的问题,最终,升学考试便成了唯一选择。事实上,在大多数地方,升学考试仍然是一种主要的、公平的、竞争性的、让受教育者获得更多受教育机会的方式。即使在采用学费制度的学校,升学考试也是获得奖学金和免费资格的唯一手段。尽管我们可以批评考试的种种弊端,但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与其他各种方式比较,考试制度仍然是一种比较好的升学机制。尽管不是最好的,但是最有效的。在统计学上,如果试卷合理,分数就是考生水平、能力的体现。
不仅升学考试如此,各种考试的道理都一样,大概这就是考试作为一种选择机制存在于大多数社会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