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派克: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做到了这七点

   日期:2021-08-09     来源:萨提亚实用心理学    评论:0    
核心提示:2021年7月27日,奥运赛场再传佳音,姜冉馨/庞伟摘得混合团体10米气手枪桂冠,为中国代表团摘得第七金!
2021年7月27日,奥运赛场再传佳音,姜冉馨/庞伟摘得混合团体10米气手枪桂冠,为中国代表团摘得第七金!
 
继前几天姜冉馨获得女子10米气手枪铜牌后,这个年轻倔强、永不服输的00后小姑娘,再次站在了世界最高领奖台上,迎来了她21年人生岁月中的最高光时刻!
 
姜冉鑫在小学六年级时,开始接触射击。老师的教导,自身的刻苦,让她的射击技术进步很快,但同时,一道难题摆在了姜冉鑫和父母的面前:是走专业道路还是继续读书?
 
命运的十字路口,姜冉鑫自己做出了选择:我要去专业射击队!
 
听到了女儿的决定后,父母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她从来都不是三分钟热度,认定的事就会一直坚持,所以我们也就不担心,全力给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了。
 
在女儿走上了专业运动员道路后,父母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关心和鼓励。
 
尊重女儿的选择、鼓励女儿的进步、关心女儿的生活、安慰女儿的失意,这样的家庭,成为了姜冉鑫最强大的底气和最温暖的港湾。
 
很多人都说: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
 
这话没错。但同时,我们要认真的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最好的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的路》一书中说:真正的爱,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做到了这七点。
 
02 第一点:适当的拒绝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和喜好本身没有错,但是应该分清合理和不合理。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及时拒绝,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可以。
 
很多家长都会认为,拒绝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孩子说“不”。但是,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说:频繁对一个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处,会委屈甚至愤怒。
 
央视高分纪录片《镜子》中那个叛逆的16岁孩子家明的一段话,揭开了他叛逆的真相:
 
什么都要听他们的,我有时候说都没说完,他们就直接拒绝。他们永远都觉得我不行。我恨他们,我伤害自己就是要向他们证明,我有勇气,我可以做到。
 
学会恰当的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抱一抱我们的孩子,坚定的告诉他们:我永远爱你,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与错误无关。

03 第二点:及时的赞美

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博士詹姆斯•多柏林提出了一个原则,叫做“补强法则”,是指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回馈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而这种满意的结果回馈,来自于一个词:赞美。
 
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演员徐峥曾经在一个节目中,讲述了令他难忘的一件事。
 
在学校的一次表演中,徐峥扮演了一位卖茶叶蛋的老爷爷。他的表演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大力夸奖,足足夸了一周的时间。
 
这个夸奖让徐峥分外开心,他说:就像是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自信的种子,我觉得我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这一刻,他在内心坚定了做一名好演员的梦想,决心为了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如同一颗种子的破土发芽,要想茁壮成长,离不开充足的养分。
 
而夸奖,就是那最丰盈的养分。
 
04 第三点:得体的批评
 
孩子犯了错该怎么做?当然要批评!

武志红老师曾经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羞耻感的传递”,当孩子犯了错误,首先感受到羞耻的是家长,愤怒之下,家长会将羞耻感传递给孩子,让幼小的孩子承担起一切。

而孩子们记住的,只有父母的愤怒,而忘记了自己的错误。
 
正确的批评应该是得体的。
 
作家席慕容小的时候,一次考试没考好,只考了35名,怕妈妈批评,她改了成绩单,将排名改成了第5名。
 
因为改动的痕迹比较明显,席慕容将成绩单回家交给妈妈的时候,心里很忐忑。
 
妈妈拿过一看,微微一笑:老师怎么会这么不小心,把成绩单弄脏了,字迹也看不清楚了。你明天问问老师,回家再告诉妈妈吧。
 
妈妈的话,让年幼的席慕容无比的羞愧,她主动承认了错误。
 
好的批评,既带着力度,也不失温度,要注意不能当众教子,要保护孩子的隐私,要对事不对人。
 
05 第四点:恰当的争论
 
有人说过:和谐的家庭,从来不只有一种声音。
 
好的教育,绝不是孩子一味的顺从父母,也不是父母绝对的顺从孩子,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良好双向流动。
 
有问题随时说,有意见随时提,有见解随时表达,有不同随时争论,这样的教育才是健康的教育。
 
弗吉尼亚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让150个13岁的孩子描述他们和父母之间的矛盾,研究表明,在家跟父母经常争吵但能保持冷静的孩子,更能轻松应对外界的意见和分歧。
 
好的吵架,一定是从讲情到讲理,是先有情再有理的。
 
看看我们周围那些优秀自信、眼中闪着光的孩子,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想说就说、不惧父母、不怕争论。
 
适当的争论,释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让彼此,越争越亲密,也让孩子,越争越自信。
 
06 第五点:必要的鼓励
 
鼓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养料,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能帮助孩子激发内心的强大驱动力。
 
正面管教理论的奠基人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没有得到适时鼓励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没有被看到,被感到,他们的世界是灰暗的,失去了阳光的照耀。
 
《少年说》中,有一个初一的女生徐思睿,从小喜欢写作,几年的时间,已经陆续写了30多万字。
 
学习上,她的文科学习要远远强于数学学科,于是,她喊话爸爸,希望能够得到爸爸的支持。
 
站在台下的爸爸,坚持让她先提高数学学科的成绩,还鼓励她说:别人能行,你也行,爸爸相信你!
 
爸爸的鼓励,换回的,是女儿的崩溃大哭。她的梦想、她的努力、她的短板,爸爸全部看不到。
 
这样的鼓励,是苍白无力的。
 
真正有力量的鼓励,一定是走进孩子的内心,看到他们的奋斗,感受他们的快乐,共情他们的伤心,然后坚定的告诉他们:你所有的一切,我都知道!

07 第六点:温柔的安慰
 
李玫瑾教授说:“教育的过程,是情感在前,约束在后。”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一个拥抱、一个安慰,给孩子力量,也能坚固与父母的情感联结。
 
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曾经向她咨询的父亲的故事。
 
这个父亲的儿子16岁,很叛逆,开始去网吧,晚上不愿意回家。他很生气,找到孩子,回家把孩子暴打了一顿,孩子不服气,父亲再次举起了拳头。
 
孩子的逆反,工作的压力,一度让这个父亲很崩溃。
 
直到有一天,偶然间,他翻看了家里的相册,发现他和孩子的合照很少。在仅有的几张照片中,他的脸被儿子用刀划破了。
 
这时,他才意识到,他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很多个瞬间,切断了与孩子情感沟通的桥梁。从此,他和孩子陌生如路人。
 
李玫瑾教授让他多陪孩子玩,如果孩子有了问题,多安慰他,慢慢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安慰,非常简单的两个字,却有着无穷的力量。
 
只有以情感打底的教育,才是最富有感染力的。
 
08 第七点:有效的敦促
 
有句话说得很好:父母管教是基础,孩子自律是目的,基础打牢,不怕地动山摇。
 
的确是这样,孩子的成长,一定会经历从他律转向自律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督促和监督,帮助孩子养成自觉自律的好习惯。
 
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懒散的,需要父母适当的强制和有效的敦促,当然,这种强制和敦促并不能是对孩子的压迫,而是在孩子意志软弱想放弃的时候,在背后推他一把,让他变得更坚强。
 
看看那些我们熟知的学霸们,无一不是父母在背后的奋力托举,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当然,自律的基础是自尊和自信,在敦促的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别逼得太紧,别管得太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信任,他们才会更有力量去与自己的惰性斗争。
 
家庭教育从来没有单一的标准,一万个家庭,就会有一万种教育方式。
 
但是,无论哪种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理解、信任、呵护、鼓励和赞美,给他们把好方向,别让他们偏离航程,才能和孩子一起,跨过山,越过海,抵达人生的巅峰。
 
标签: 家庭教育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热门国际学校 更多>>
国际学校选校升学网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地址:上海紫竹国家高新技术科学园区东川路555号6号楼7层 邮编:200241
电话:021-54830451/54830452
直线:021-54830497 传真:021-5442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