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Unsplash
2月26日,新东方国际教育“国际化学校发展趋势报告解读”发布会在京举行。这是新东方国际教育首次联合外部专业调研机构发布《2023年中国国际化学校调研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涵盖近10年的中国内地国际化学校核心数据,数据均为实地调研所获得的一手信息,以期呈现中国国际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为关注国际教育的家庭了解国际学校、做好留学规划提供多维度客观参考。
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不断升温
《白皮书》显示,2022年中国内地国际化学校/国际部(含国际班)数量为1243个,相比2021年净增加19个,虽然较前几年增幅有所下降,但依然呈现正增长的趋势,国际教育行业依然十分活跃。
(图:60所样本国际化学校招生数量 来源:《2023年中国国际化学校调研白皮书》)
从60所样本学校的招生数据来看,2020年疫情暴发后,中国内地国际化学校招生数量比2019年下滑了6%,并未出现断崖式下滑。2021年国际化学校的招生情况有所复苏,招生数量与2019年基本持平;2022年,国际化学校的招生数量猛增,总量远超疫情之前,比2019年增长了23%。总体看来,近4年中国内地国际化学校招生呈现稳中有增的态势。
由此可见,国内家庭对于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并未因疫情发生根本性改变,越来越多的家庭希望通过国际化学校来培养孩子多元化的能力,为孩子未来成功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资源分布不均,名校录取头部效应明显
(图:中国内地国际化学校/国际部(含国际班)数量分部情况 来源:《2023年中国国际化学校调研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中国内地国际化学校数量最多的区域是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国际化学校数量均过百。而山西、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等地的国际化学校数量不超过10所,西藏则没有国际化学校,由此可见,中国内地国际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
相应的,海外名校给中国内地学生发放的录取通知书数量分布与国际化学校数量分布大致相当。这是由于国际化学校数量越多的地区,申请留学的学生基数越大,教育资源也往往更丰富,因此名校录取数量就更多。
比如,2022届中国内地学生拿到美国常春藤联盟高校(简称藤校)发放的录取通知书共169份,分布在16个省市,其中北上粤苏陕5个省市拿到藤校录取通知书共149份,占总量的88.17%。
三大课程体系分布呈倒金字塔型
《白皮书》显示,2022年,中国内地开设美国大学理事会认证的AP课程的学校共有391所,分布在78个城市,平均每个城市约有5所认证学校。但从实际分布情况来看,倒金字塔现象十分明显,排在前三位的北京、上海、深圳AP认证学校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30%,有35个城市仅有一所AP认证学校。
获得牛津AQA、剑桥CAIE以及培生Edexcel授权开设A Level课程的学校共有737所,分布在107个城市,倒金字塔现象依然明显:排在前三位的上海、北京和深圳共有189所认证学校,占全国总量的28%,有46个城市仅有一所认证学校。
获得IBDP课程授权的85所中国国际化学校分布在29个城市,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上海、北京和苏州,三地共有44所认证学校,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有16个城市仅有一所认证学校。
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内地重点城市在国际课程的选择方面以AP课程与A Level课程为主,IBDP课程的数量规模与其他两类课程差距较大。主要原因在于,IBDP课程的学习难度较高,对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要求也更高。
英美仍为留学首选地,竞争日趋激烈
《白皮书》显示,2022届中国内地学生收到的本科阶段境外大学发放的录取通知书中,32.08%来自美国大学,35.18%来自英国大学,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学的比例共计32.74%。可见,英美依然是中国内地学生选择最多的留学目的地。
据统计,藤校录取的中国内地学生,托福分数大部分集中在110-115分区间,SAT分数大部分集中在1520分-1560分区间。另外,《白皮书》调研发现,仅凭标化成绩难以打动这个档次的名校的招生官,课外活动经历的数量和含金量都很重要。
在录取要求方面,英国大学和美国大学有较大差距,英国大学更看重学术能力与语言成绩。
(图:英国G5超级精英大学学术与语言要求 来源:《2023年中国国际化学校调研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随着留学申请人数增长,名校录取条件普遍水涨船高,同时,申请者提交的语言成绩分数越来越高,选择国际课程的科目越来越多,达标时间也越来越早,竞争激烈程度加剧。
《白皮书》建议,面对标化成绩“内卷”的趋势,家长需要早决策,帮助孩子顺利进入名校录取率高、有竞争力的国际学校;需要早规划,选择适合孩子的课程体系,并做好科目选择;还需要早准备,提前考出标化成绩,如果申请美本名校,还要注重背景同步提升。
疫情之后,全球化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孩子需要具备国际化能力,不断拥抱新变化,才能在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而随着中国因时因势调整防疫政策,可以预见国际教育将迎来强劲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