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英对中国教育的开创性贡献

   日期:2021-08-30     来源:中国教育    作者:周洪宇    评论:0    
核心提示:谈到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不得不提及留学生群体。这个群体最早诞生于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也是最早接受西方现代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群体。自容闳和他倡导的留美幼童开始,这个群体的地位和贡献,始终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改革进入了一个加速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治国理政进程中,把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谈到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不得不提及留学生群体。这个群体最早诞生于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也是最早接受西方现代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群体。自容闳和他倡导的留美幼童开始,这个群体的地位和贡献,始终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留学群英对中国社会变革的贡献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开始出现新的群体,其中一个重要群体就是留学生。这个群体并不是“少数”,而是“群英”。他们是近代新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最有远见,最领时代风骚,最具有探索精神、改革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的一股力量。他们不断抛出新的思想,推动新的变革,在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中发挥了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作用。可以说,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来,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大潮中,留学生始终是时代的弄潮儿。
 
近现代以来的历代中国留学生群体,每一代都有其独特性。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那批留学生,使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完成了根本性变革;辛亥革命后,大批留学生逐渐更加关注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进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教育运动的推动者。他们深入学习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技术,试图借此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其中很多人成为了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等;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鼓励青年向西方学习,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大批有志青年前往欧美国家留学,通过勤工俭学,他们对西方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中国社会的落后、愚昧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变革中国社会的愿望更加强烈;1949年后,为恢复经济发展,培养各方面建设急需的人才,新中国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回国后,为增进中国人民同苏联及东欧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加强和发展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1978年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学者52人赴美留学。他们中有的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的在大学任教或从事科研工作,均成为各自领域的知名专家或学术领军人物。他们身后,数百万人之巨的留学大潮悄然涌动,随即高涨;进入21世纪,留学趋于大众化。新时代的留学群体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更敏锐,视角更宽广,更易推动中西文化的融合。
 
影响时代浪潮的每一代留学生,发挥的都是群体效应。江山代有才人出,留学群英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如今的80后、90后甚至00后留学群体,正在不断成长和崛起,毫无疑问,未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历史进程中,他们将大有作为,在改革发展大潮中继续扮演弄潮儿的角色。
 
留学群英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五四之后,留美学生学成归国者日渐增多,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他们既熟悉中国传统教育,能够保存其中的精华和优良因素,同时又有开放的视野,能够积极吸纳国外先进的东西。他们对整个中国教育体系的建构是全方位的。
 
中国教育界在留美归国学生的影响下,开始从效仿日本转而效法美国。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采用美国的单轨制,即所谓“六三三四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该学制一直沿用至今。
 
2000年至2001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时,曾经收集到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拍摄于1916年,其中除了著名的教育史家保罗·孟禄,其余多为哥大师范学院中国学生俱乐部成员,其中有胡适、陶行知、蒋梦麟、孙科、张彭春(张伯苓之弟)、凌冰等人。他们回国后,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教育运动的发起者,推动了中国的文化改革、教育改革,改变了中国教育界的面貌。直至今日,他们的影响仍在延续。
 
例如“教学法”这个词,过去叫“教授法”。陶行知回国后提出,教学是教和学的过程,是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不只是简单的讲授,建议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这些留学归来的教育家不仅为中国建立了现代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还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理论,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邰爽秋的“民生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等等。这些丰厚的教育理论遗产,直到现在依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更为难得的是,他们的思想与人格,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以人民为师的师者风范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提出了“四有”好教师的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意见》指出,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和教师工作,其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师德师风建设,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孔夫子,一个是陶行知。后者也被称为中国现代教师的楷模。
 
陶行知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解放、中华振兴而奋斗不息的一生,是不断开拓、勇于改革,为中国教育探求新路的一生。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热忱,秉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态度,执着、坚定地为改革旧教育、发展人民教育坚持不懈地工作。一切为了人民,是他的出发点与归结点,热爱人民、尊重人民、为人民利益服务,人民至上,正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也是他的教育观。这种“爱满天下”的精神境界,以及对事业的开创精神和拼搏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陶行知也是留学生中被公认为民族情结最浓厚的。回国的时候,他在船上公开对大家讲:“我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这是他的抱负,他也做到了知行合一。
 
无论今天还是未来,人们都可以从这一批批留学群英身上吸取足够的精神力量,他们的这种思想和人格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可以想见,这种精神财富在未来仍将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之源。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热门国际学校 更多>>
国际学校选校升学网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地址:上海紫竹国家高新技术科学园区东川路555号6号楼7层 邮编:200241
电话:021-54830451/54830452
直线:021-54830497 传真:021-5442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