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开学了,儿子的暑假作业还有很多,可他并不着急,每天还是看一会儿电视。
我催促、唠叨都没用。
老公对我使个眼色说:“你就别催他了,我看他铁定完不成!”
正笑眯眯看电视的儿子就止住了笑意,小声辩解道:“还有时间,我肯定能在开学前赶完。”
“是吗?我怎么就不信呢?有本事你今天一个字也别写,我看能不能写完!”老公一副“你在吹牛”的样子。
儿子明显生气了:“我看完这一集就去写。”
老公又一脸鄙夷:“我看你也不敢不写!有种别写啊!”
儿子气呼呼地关掉电视,“砰”地关上门,写作业去了。
老公得意地说:“看!还是我的激将法管用吧?”
虽然他成功地将儿子赶到作业前,但看儿子生气的样子,我还是觉得不妥。
知乎上有一个问答:如何看待父母使用“激将法教育”?
高赞回答说:“激将法制造痛苦,制造矛盾,制造威胁恐吓,这其实不能称为教育,即使有效果,也不能用。”
利用孩子的自尊心、逆反心去刺激他上进,看似为孩子好,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激将法,只能让孩子“知耻”而无法“后勇”
高考期间,南充一位考生离家出走,爸爸心急如焚,在南充的大街小巷张贴寻人启事。
“家豪,爸爸后悔在你高考期激你,回来啊,爸妈永远爱你!”
爸爸到底怎么激儿子的,我们不得而知。
但孩子离家出走这个事实,就已经证实了激将法的副作用。
幸福心理学家周梵说:“激将法完全不符合心理学的运作原理。因为自我改变是需要力量的,每一次改变都需要拿出力量破除原来旧有的习性,而罪恶感是最快扼杀力量感的东西。越去评判或谴责他人,事实上就越剥夺了对方改变的力量。”
有人可能觉得:激将法能让孩子感到羞耻,然后“知耻而后勇”,开始改变自己。
可孩子还小,不懂得父母背后的良苦用心,只感受到了被激将的侮辱。
而侮辱并不能让一个孩子变得更好,反而可能变得更糟。
综艺《我的小尾巴》里,有一期讲哥哥带妹妹去游乐场玩,遇到一个特别高的滑梯。别的小朋友有哥哥抱着一起滑,周密和萌萌这对兄妹却不是。周密在滑梯下躺着休息,妹妹独自上去了,她有点害怕,不敢往下滑。老实说,这个滑梯的确有点高,成年男子上去尚且吓得腿软,何况一个才几岁的小女孩。周密不但没有消除妹妹的心理恐惧,反而一句话就让她放弃了游戏。
他笑嘻嘻地问妹妹:“萌萌!你是胆小鬼吗?”
为什么你的孩子自卑、叛逆、玻璃心?答案让很多父母意外妹妹明明刚说过“害怕”,但却嘴硬不承认:“不是我!”
可她又无法证明自己,只好打退堂鼓,不玩了。
后面无论大家再怎么劝,妹妹都不肯一个人玩滑梯了,后来索性坐在地上撒泼起来。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他们感到气馁。
而大多数时候,气馁是大人造成的,因为做大人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评判孩子。”
每个孩子都想被表扬、被肯定,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
但现实又让他力不从心。
大人的激将反而让孩子的挫败感火上加油,他索性就坐实大人的话,丧失了再努力拼一把的积极性。
激将,一不小心就变成激怒,被激怒的孩子反而不会让大人得偿所愿。
不断刺激孩子的后果
父母想象不到
大家应该听过一对泰国父子的故事:
儿子沉迷于电脑游戏,父亲看着很是头疼。
有一天,儿子又坐在电脑跟前玩游戏,愤怒的父亲掏出一把枪,给枪上膛后,扔到儿子跟前说:“有种你就别活了!”
然后气呼呼地转身离开。
有种,就别活了;继续活着,那就是没种。
进退两难的儿子毫不犹豫拿起枪,对着头扣响了扳机。
看着瘫倒在地的儿子,父亲晕过去了,再后悔也没用了。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你永远无法想象,激将法带给孩子的侮辱感有多强。
他宁可去死,也要证明自己不是父母所说的那样不堪。
虽然这样极端的案例只是少数,但这种打着“激将”名义的侮辱,能将一个好孩子荼毒得心理扭曲。
重庆有一位爸爸,经常用激将法刺激尚不足3岁的儿子。
儿子玩了玩具不收拾,爸爸就说:“你不收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拿去送给小姨家的妹妹。”
儿子害怕失去玩具,立刻乖乖把玩具收拾好。
儿子不好好吃饭,爸爸也会说,以后要给小表妹买玩具,不给他买。
儿子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也会乖乖就范。
妈妈一看这种方法好用,也经常用一用。
有一次,儿子洗脸打翻了洗脸盆,弄得一屋子水,妈妈就刺激儿子说:“你这么不乖,把你的新自行车拿去送给妹妹。”
儿子大哭着说:“是我的,不送给她!我讨厌她!”
儿子一开始还挺喜欢跟小表妹玩,但自从这件事后,只要与小表妹碰面,他就跟表妹抢东西,有时候还动手打她。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潜台词是最重要的台词。”
激将法最大的特点,是“字面意思”之外,又有“弦外之音”。
孩子想要证明自己,但又难以做到,父母的字面意思就会起作用。孩子就会忍不住怀疑自己,原来我真的不乖、真的是胆小鬼,真的……自信被摧毁。
若想让弦外之音起作用,孩子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经受更大的挫折,这种不适感会让他心生厌倦、逆反,甚至痛恨。
要么怀疑自己,要么痛恨别人,无论哪个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陷入焦虑,很难再建强大的内心、阳光的性格。
可真正的爱,是没有伤害的。
如果一种方法经常孩子感到自己差劲、或者愤怒,那这种方式必定是病态的。
激将法,本质上是一种病态教育。
聪明父母从不“激将”
而是“激励”孩子主动进步
俗话老说:“请将不如激将。”
意思是用话刺激别人做事,比正面请他干事好。
但全球育儿畅销书《正面管教》用整本书告诉我们: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用惩戒、刺激、羞辱等令人痛苦的负面方式教育孩子。
想让孩子把事情做好,首先就要让孩子感觉好起来,“激”将不如“请”将。
1. 鼓励孩子,吸引他去尝试
演员张亮说,当孩子遇到害怕的事,尽量不要用激将法,而是鼓励他去尝试。
为什么你的孩子自卑、叛逆、玻璃心?答案让很多父母意外
儿子天天第一次去游泳时,不敢下水。
张亮就对儿子说:“你一定要下去试试,这游泳池很好玩……”
用好玩的事战胜孩子的恐惧。
这个我深有体会。
有一次我儿子感冒了,怕苦,不愿意吃药。
爸爸就问他:“你还是不是男子汉?连这点苦都不敢吃!”
原本就不想吃药的儿子,更不高兴了。
我安慰儿子:“吃完药,肚子里的坏细菌就被‘苦’死了,你就不难受了。妈妈相信你一定愿意去杀死这些坏细菌的。”
儿子就忍不住跃跃欲试,爽快地把药吃了。
孩子的勇气,就像一个加油箱,需要大人源源不断往里面注入力量支持,让它充盈起来。
被大人加油鼓励过的孩子,才能重新活力满满地去探索、学习、尝试。
2. 用指代明确的陈述句跟孩子沟通,不要阴阳怪气
有的父母跟孩子说话,很容易带上成年人的傲慢,说话阴阳怪气的。
“我量你也不敢不写作业!”
“你肯定考不了100分/第一名!”
“两个英语单词教了半个小时还不认识,你是猪吗?”
“连这都不会/不敢,你还是不是好孩子/男子汉/爷儿们?……”
这些话虽是为了刺激孩子做出好的改变,但一开口就充满了贬损、侮辱,让人不舒服。
与其用激将法激怒孩子,不如明确指出孩子哪里做得还不够,然后引导他改正。
“我量你也不敢不写作业”,可以直说:“作业是必须要完成的……”
“你肯定考不了100分/第一名!”可以直说:“好好努力,我相信你会有一个不错的成绩。”
“两个英语单词教了半个小时还不认识,你是猪吗?”
可以直说:“这两个单词有点难,我们多读几遍加深记忆。”
……
对孩子有限的理解能力来说,有话直说才是解决问题最高效的方式。
3. 不吝表扬,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
网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父亲经常用讽刺、激将的方式打压孩子,即使孩子干好了也不表扬,让孩子很受挫。
这个父亲觉得:夸奖会让孩子骄傲、膨胀,而这种方式可以打压孩子的锐气。
只有一次,孩子因为干好了一件事得到父亲的表扬,心里就很高兴,觉得被认可了。
长大后的孩子因此感慨道:“现在教育我的孩子时,即使他做了一件在我眼里不值一提的小事,但他是在他很努力的情况下做的,他希望你能夸他,我也会适当做,因为这样会让他更努力。”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得到父母的认可是每个孩子最开心的事。
要做一个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父母,多找机会表扬孩子、赞赏孩子。
在肯定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才会勇于挑战困难,即使受挫、失败也不气馁。
因为他知道,不论结果如何,父母都会支持他、包容他,而不是责备他、羞辱他。
李开复说:“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最容易自卑,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最容易怯弱,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最容易自信,在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最懂得宽容。”
想要孩子内心强大,就别用激将法去侮辱他。
因为教育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帮孩子找到达成目标的方法,帮助他成长。
而不是让他受伤。
爱孩子,就别故意刺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