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对话李玫瑾,三个教育问题,聊得真透

   日期:2022-07-18     来源:超级育儿师    评论:0    
核心提示:我见过太多把孩子教育好的父母,更见过你们不曾见到的失败案例。千万别觉得,孩子人生被毁了,是那些父母没有文化、地位、财富。这是李玫瑾在与俞敏洪的一次座谈中的原话,也是她给广大父母的一句劝告。很多家长都想知道,教育孩子最应该往哪发力?作为教育界资深权威,李玫瑾和俞敏洪的答案不约而同地指向:品德、老师、格局。01品德比知识更重要研究一辈子犯罪心理,李玫瑾教授不禁感慨,如果对教育只有一个忠告,那就是品德高于
 “我见过太多把孩子教育好的父母,更见过你们不曾见到的失败案例。千万别觉得,孩子人生被毁了,是那些父母没有文化、地位、财富。”

 

这是李玫瑾在与俞敏洪的一次座谈中的原话,也是她给广大父母的一句劝告。

 

很多家长都想知道,教育孩子最应该往哪发力?

 

作为教育界资深权威,李玫瑾和俞敏洪的答案不约而同地指向:品德、老师、格局。

 

 
 

01

 
 

品德比知识更重要

 

研究一辈子犯罪心理,李玫瑾教授不禁感慨,如果对教育只有一个忠告,那就是品德高于一切。

 

那些走入迷途的孩子,和贫富、学历毫无关系,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胜在品德上。

 

俞敏洪非常认同她的观点,因为他就是品德教育的受益人。

 

在他小时候,父母总将做人的道理挂在嘴边,比如:吃亏是福,人不能自私……

 

他在道德约束下长大,这些道理就成了他的做人惯性思维。


俞敏洪对话李玫瑾,三个教育问题,聊得真透

 

当他面对人生的诱惑利弊时,他很难偏离“做人”中心,品德反而成了他的保护伞。

 

品德教育是孩子人生第一个关口,而这艰巨的使命又必须由父母肩负。

 

因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价值观塑造,在6岁便能洞悉到60岁。

 

如何开展品德教育,父母可以从人品、性格、情感上着手。

 

曾看过一个视频。

 

父子俩坐地铁进站刷卡时,孩子不小心跟着爸爸的闸机一起进去了。

 

爸爸发现后,严厉地要求他回去补票,孩子在工作人员协助下,重新刷卡进站。

 

俞敏洪对话李玫瑾,三个教育问题,聊得真透

 

比起大事,一个人社会行为道德准则小事,更能考验他的人品。

 

当一个孩子被要求不能超越人品底线,他的人生就是安全的。

 

还有这样一个视频。

 

班级孩子排队拿香蕉,由于香蕉是一把,第一个孩子掰的时候,不小心将另一根的香蕉皮扯掉。

 

结果,第二、三个……孩子都没有选那个坏香蕉,直到第六个孩子毫不犹豫地拿走。

 

俞敏洪对话李玫瑾,三个教育问题,聊得真透

 

我们不能说前几个孩子就是错的,但那个会被父母叮嘱要善良的孩子,看似损失了一些利益,但却拥有了更多。

 

同样地,今年高考前,西安一位女孩手写明信片,感谢公交车司机阿姨三年的陪伴。

 

俞敏洪对话李玫瑾,三个教育问题,聊得真透

 

那些懂得感恩、尊重、共情的孩子会收获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也会拥有最多的幸福感。

 

品德教育才是决定命运的必修课,孩子只有过关,人生才能过顺。

 

 
 

02

 
 

老师比学校重要

 

在孩子漫长的求学生涯中,父母切勿忽视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作用。

 

因为,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决定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就像俞敏洪坦言语文学得好,正是基于他小学语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课风格。

 

他后来选择英语专业,也是基于高中时英语老师风趣、幽默,对每位学生关怀备至。

 

这些师者风范驱动他更想好好学习。

 

俞敏洪对话李玫瑾,三个教育问题,聊得真透

 

孩子对学习和学科的偏见,并不一定是他不爱学习,也许是和老师情绪有关。

 

心理学家贺领峰曾被老师叫到学校,因为女儿同一道数学题错了四次。

 

在办公室,他被老师一顿批判抱怨,等回家后,他却只字未提,反而替老师说话:

 

老师说你数学的卷面比以前整洁多了,学习态度也认真了,以后做题时多审题,成绩才能提高。

 

俞敏洪对话李玫瑾,三个教育问题,聊得真透

 

从心理学上说,老师就是孩子的至上权威。

 

老师评价孩子好,孩子就有被认可的内驱力。

 

相反,职场的成年人被老板一顿羞辱,他的自我认同感也会瞬间下降。

 

更何况孩子的价值观还没形成,一旦被老师否定,孩子会产生抛弃感进而产生抵触心理。

 

面对老师某些不当行为,父母不必说老师坏话,让孩子对老师产生刻板印象。

 

我们也不必一味迎合,让孩子误认为老师就是完人。

 

与其丁是丁卯是卯地做传话筒,不如假借老师之嘴替老师说好话,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喜欢的,就愿意喜欢老师和学科。

 

鼓励孩子多去办公室和老师沟通,也是不错的方法。

 

只有多沟通,师生才愿意相互理解。


 
 

03

 
 

格局比成绩重要

 

俞敏洪和李玫瑾在不同的领域取得卓越的成绩,与他们的人生格局分不开。

 

格局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为他带来多高的眼界。

 

俞敏洪作为阅读爱好者,经常向孩子推荐不错的书籍。

 

他的孩子报考国际关系专业,也是父亲长期向他传递格局观的功劳。

 

俞敏洪对话李玫瑾,三个教育问题,聊得真透

 

李玫瑾教授说:高格局的孩子不会天天打游戏,抱怨生活没意思。

 

身为父母,我们不要总盯着孩子的分数、成绩,我们的格局低了,孩子志向不会太高。

 

而当一个孩子拥有广阔的格局、高远的志向,即使他成绩暂时不理想,人生也会低走高开。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父亲是央企教授,母亲是谷歌项目经理,而他们的孩子李琦却是妥妥的学渣。

 

父母有过短暂的焦虑,但很快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使命。

 

李琦有商业头脑,喜欢研究赚钱。

 

学校组织去宁波玩,他提前批发可乐和辣条,路上卖给同学赚了600元。

 

俞敏洪对话李玫瑾,三个教育问题,聊得真透

 

他还是B站UP主,分享游戏、剪辑,在学校做图画书出版。

 

虽然他的许多想法,母亲都觉得不切实际,但母亲却能另辟蹊径地欣赏他思维的独创性,以及做事的毅力,无畏他人眼光的强大内心。

 

好像从这个角度看,成绩不好的孩子并非无药可救,相反未来可期。

 

当然,这些解读和支持离不开父母广博的格局观。

 

俞敏洪对话李玫瑾,三个教育问题,聊得真透

 

因为母亲看到的世界,是成绩之外,拥有隐性能力才能走得更高。

 

许多人会说出生在罗马的人,成绩再差也不影响人生高起点。

 

但真正高格局的父母,反而不会让孩子沉迷于财富与地位。

 

人只有跨越物质的山峰,人生的志向才因广博而自由自在。

 

 
 

04

 
 

 

如果把人生比作马斯洛需求五个层次,从下往上依次是:品德、老师、格局、学习、成绩。

 

就像我们的需求从来都是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一环扣一环的满足,最后才能抵达自我实现的顶点。

 

孩子的生命脉络也是如此。

 

没有环环相扣的教育阶梯,成绩和学习不会真正属于他。

 

这不是要求父母无所谓孩子成绩,而是只有牢靠的根基,成绩才能为孩子人生助力。

 

因为我们真正在意的,从不是孩子外在的光环,而是他的内在能否始终与自己和平共处。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热门国际学校 更多>>
国际学校选校升学网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地址:上海紫竹国家高新技术科学园区东川路555号6号楼7层 邮编:200241
电话:021-54830451/54830452
直线:021-54830497 传真:021-5442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