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童年被父母对待的模式会影响并形成他的内在人格模式,长大后这个内在模式就会投射到人际关系中。因此,成功教育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健康的内在模式,家长要把行为交给孩子,并正确的引导孩子。而要正确引导孩子,必须懂得孩子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因素,比如身份因素、情绪因素、环境因素、利益因素、关系因素等,这是引导孩子行为的第一步。然后才有第二步,如何将行为交给孩子的问题。
第一,孩子身份的确认
人一辈子都会为了自己美好的身份追求而努力,当我们的生理或生存需求满足之后,人就会追求更高的精神和思想层面的追求,自我实现、价值实现的追求与身份回归。在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身份。
我们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来源于小的时候生命当中那个最重要的人对我们的评价、对我们的定义,即我们的父母决定了我们内在的自我认知,积极正面或消极负面的评价。消极的定义和评价,会导致孩子错误的自我认知、低的自我价值感。作为家长,确认身份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直接定义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正面的、积极的人,这样就能引导他该有的正确行为。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把孩子所有身份相关的正面的词语跟孩子积极的、正面的连接。如,你是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你是个努力学习的孩子,勇敢的男孩,善良的女孩,等等,进行确认,把人跟错误的结果、错误的行为分开。
第二,正确确认其家庭属性。孩子不是爸爸妈妈的私产,让他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家庭成员,尽量少干涉孩子自己的事情并给予私人空间,还要做好与异性父母分离。
第三,随着孩子的长大,要从家庭当中属性解放出来,让他更多地回归社会的属性。一个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想让孩子有远大的抱负、远大理想,只有家长赋予了孩子这种社会属性,孩子未来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精英,以至国家栋梁。
第四,让孩子有正确的自我性别的接纳和认同感。家长要把所有男孩相关的好的特质跟男孩挂钩,女孩子就要跟女性的词语特质挂钩,这个孩子才会有骨子里对性别的正确认知,接着才能引导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一个人内在精神层面、灵魂层面有什么追求,有什么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的定义,就有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身份归属决定了外在的某些行为。身份定义可以引导、改变孩子的行为,同时要强调的是赋予孩子身份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接纳。
第二,孩子的情绪因素
成年人善于隐藏和克制自己的情绪,而对于孩子而言,他高兴就是高兴,难过就是难过,委屈他就是委屈,他的感受是当下的,是很真实的。孩子情绪好的时候,自然会有积极的行为;情绪不好的时候,他的行为一定是消极的负面的。所以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正确的去处理和引导。
家长要遵循处理情绪的核心原则,即处理事情之前先处理好亲情。第一,家长有情绪的时候不要去解决孩子教育的问题。第二,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也不要去解决问题。让子弹飞一会儿,让孩子情绪自己处理好,或者你协助他处理好之后,再去解决问题。
如何做一个会引导孩子情绪的家长?
第一步,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看见、理解孩子的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去看见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情绪,看见孩子的难受、难过等等。
第二步,要表达对孩子的爱。当一个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他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理解,爸爸妈妈的爱、温柔陪伴而不是愤怒、批评和指责。
第三步,如果这个事情跟你有关,或者是你错怪了孩子,可以直接跟他表达父母对他的歉意。如果跟你没有关系,是其他人引起的,就要学会把这个负面情绪转化成正面的动机。比如说,看到你被老师批评后很生气的样子,妈妈很心疼,生气就对了,证明你很在乎你跟老师之间的关系,你很希望老师认同,说明你很有上进心等等。
第四步,可以具体针对发生了什么事情去了解真相。不管谁对谁错,不要去评判,只去了解事实就可以了。到底发生什么事你跟妈妈聊一聊,到底经历了什么,到底你跟老师之间发生什么?
第五步,对孩子进行一些行为的引导。比如说,今天你被老师批评伤心了,明白了,虽然你伤心,但你很是希望老师认同你,期待老师不误解你,对不对?下次老师批评你的时候,误会你的时候,我们要等老师批评完之后,我们再去跟他说明情况,让他明白他错怪你了,这件事情你也很舒服,老师很舒服,对不对?
第六步,引导完之后呢,我们可以再次对孩子进行确认,进行强化。很显然,你的情绪管理能力很好,没想到你情绪处理这么快。你情绪处理这么多快,爸爸妈妈觉得不可思议,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等等。
第三,成长的环境因素
对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孩子的成长上讲,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一个是后天的,即成长环境决定的。大家熟悉的孟母三迁故事,为了小孟轲的学习,孟母把家从墓地附近搬到集市附近,又从集市搬到学校附近,只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最终成就了一代儒家大师,成为历史佳话。
那应该是从哪几个方面去为孩子创造这种成长的环境呢?
一,尽量不要把孩子交给老人带。一是老人体力跟不上;二是老人思想可能有点跟不上节奏。三是老人的生命状态会影响孩子成长。老人隔代教育的原则是,不远离也不依赖。当然不是绝对的,老人的年纪、认知、状态等很重要。
二,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相互尊重、可以各抒己见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一个家庭环境。这既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形成健康的人格,也更容易后续创建自己的幸福家庭。
三,要带孩子进入成长的环境。比如一些有价值的训练营、训练班等,让孩子明确自我身份,健全自我人格,打造强者的思维,远离受害者心态,回归责任,自主学习,自发的成长。
四,带孩子参加一些旅游活动。看看壮丽河山、伟人故居、先进科技、名校名企,等等。这样能增进亲子关系、增长知识、扩大格局、激发力量。
五,要建立适合孩子成长的人场。比如不挑剔孩子的朋友,一个孩子他不但要和优秀的孩子打交道、交朋友,更要和那些表现不太好的孩子打交道,可以训练他的抗影响能力,可以去帮助支持别人,学会承担社会责任。还有,要帮助孩子寻找到一生的生命成长导师,因为一个孩子未来是否能有出息,不仅仅是上了多少学校,而是因为他有更深邃的思想、更高贵的灵魂、更自律的情操、更大的格局,而这一切需要导师的引领。
第四,孩子的利益因素
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是人性使然,是人的本能。我们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因素,利益因素就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一个因素。我们要纠正孩子不好的行为,首先要明白他用坏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好处,得到自己的利益。比如有的孩子死缠烂打、满地打滚的打要某个玩具、冰淇淋、游戏等等。
如何终止这种错误的模式去得到他想要的利益呢?
第一步,终止孩子错误的行为。告诉孩子过去这种哭闹、打骂、打滚儿,这种模式无效了,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妈妈不会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了。
第二步,建立一个新的习惯。既然过去错误的行为获取想要结果的模式打破了,就要给他建立一种新的行为,然后去获取他想要的结果。告诉他今天从今以后你要怎么做,我才可以考虑你的需求,才能满足你的需求等等。如果你用错误的行为,第一,妈妈不会满足你。第二,不但不会满足你,你还得为你的错误行为承担一些相应的责任。
第三步,狠抓第一次。要坚持这样的原则,做到豆腐嘴刀子心,内心坚定,说话温柔,不要去攻击、否定他,不要去打击孩子。
第四个,就要及时确认,孩子做到了,我们就要及时给他兑现好处。但尽量不要用物质或者金钱去诱导孩子,说,做好这件事,是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结果好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第五,亲子关系因素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都活在关系当中,我们的一切都与关系有关。和自我的关系,和伴侣的关系,和孩子关系,和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情绪状态和幸福指数。
稳固亲子关系是孩子安全感、价值感的来源,是孩子构建自我,走向独立的基础。关系大于教育。关系越好,你们的互动越是健康。关系越差,你们的互动越是对抗的,越是愤怒的。不同的关系模式决定了不同的行为和结果。调整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前提,要想改变和孩子之间的教育,首先就得改变亲子关系。
亲密关系的三个标准。第一个叫平等。人格不分高低贵贱,也不分年龄大小先后顺序,家长要在平等的关系上尊重孩子。第二个叫独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和价值,每个人都具备独立的人格和空间,不要干涉孩子也不能替代孩子。第三个叫都允许每个人生来与众不同。我们就必须尊重别人和我们不一样,允许别人和我们不一样,允许别人以他的方式来对我们。破坏亲子关系的第一大杀手就是我们总想着去改变孩子。
如何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进入孩子内心世界呢?
第一个,我们要学会倾听,和谐的亲密关系是从积极的倾听开始的。倾听的目的是要给对方一种被关注的感觉,满足对方存在的价值感、存在感。
第二个,理解孩子,懂得他的难处,看到他的付出。关心人而不是评判学习的结果。
第三个,我们要看清或欣赏他的优点。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放大孩子身上的亮点,并且引导孩子具备更多的亮点。
第四个,知道他的委屈。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情绪得不到,而且会对孩子身体和心灵造成极大的影响。
第五个,要满足他的需求。正当的需求,自然就是满足他。不正当的需求,可以很理性地告诉孩子。家长更要关注看不见的需求,包括爱、认可、归属感、安全感等等。
第六点叫连接。我们要跟孩子打造价值观、信念、梦想的共同体,爱好共同体,甚至缺点要有共同体,爱好连接、梦想连接、追求连接、价值观连接、信念连接等等。同频才能共振,这样才能成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