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是个技术活,指标体系是非常繁杂的,非专业人士对于细化的指标无从下手,也很难理解。所以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总结了十大指标:1.优秀领导者或校长(事业的核心要素);2.成熟、优秀的专业化管理团队;3.融合中外的优秀文化和品牌影响力;4.支撑课程实施的中外优秀教师团队(核心竞争力的主体);5.完备和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及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6.国际教育相关机构的信任、授权和认证;7.完善的招生、学生生涯规划及紧密联系海外学校资源的优质服务体系;8.高水平的“外脑”等雄厚的外部人才资源;9.一流水平的硬件设施;10.良好政府关系。这个维度来比较本土化,看起来也很美,但是如果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恐怕操作性还有所欠缺,毕竟家长不是教育评价专家。
在中国目前的国际教育乱象下,家长完全可以不去考察校长,不去考察老师,因为仅凭听演讲会害死人,所有的传销演讲都是很厉害的。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思路,从如下几个角度来评价一个国际学校:
1.学校办学费用是谁出的?老板不牢靠,再好的团队也白搭,再好的理念也只是空话。还可以延伸去问学校的场地租期是多少?场地性质是怎样的?尽量避免国际学校惶惶搬家,居无定所。如果有政府投入,有国有企业背景,那么学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就会增加很多,不会出现“一夜消失”的情形。
2.是否强调中西融合的理念?真正的国际教育一定是与本土教育相结合的产物,而不能只是崇洋媚外,一律的“国际化”把学生都培养成“香蕉人”。本次香港暴徒中也有我们大陆的留学生,声称自己是外国人,现在如仓皇之过街老鼠,相信这是绝大多数家长都不希望看到的。民国时代诸多大儒,他们中学为体(价值观)、中西融通(知识体系)的成长和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3.学校是否以学生为中心?现在的公办学校、传统的应试教育都开始放开了,国家专门研制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开始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所以作为国际学校,要更多汲取国外学校中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优势,加强如STEM课程、人文类课程、艺术类课程、领导力课程等,探索PLB教学模式。简言之,不能满堂灌,不能一言堂,学生要参与甚至领导课堂。
4.家长能否参与到学校事务中?家长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学校社会化的重要理念,如果一所国际学校敢于向家长开放,那么你就可以全方位、深度了解一所学校,了解课程、了解老师、了解校长、了解管理,而这些都是你在说明会上看不到的。
5.收费是否公开透明化?很多学校的策略上把学费做低,然后等学生进去后开始逐渐加价。家长可以在前面都问清楚,入学清单里都明确标出,学费、杂费、校服费、教材费、住宿费、餐费、升学指导费、社团活动费、校内补课费。另外需要延伸追问,退费是否流畅?有很多学校的学费是“一入深似海”,很难退出,这个可以看退费条款,并多多打听。
6.对学生是否有相对严格且有引导的管理措施?电子产品现在是公害,说得好听点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早起床晚睡觉都要用手机“批阅奏折”。如果学校没有对电子产品管理的举措,那么教学效果就别指望了。但是纯粹的禁止也不完全对,很多在大学以前家里严格管制,但是到了大学沦陷进去的比比皆是。所以学校要充分发挥“育”的功能,探讨部分时间段用手机,完成部分在线作业,建立有堵有疏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
7.直观感受评价。就算是家长已经入读了,除了出现极端情况外,如果学校中频繁出现下列情况,家长仍然凭借直觉考虑换个学校:一是学校平时不联系家长,一打电话准是告状;二是老师总说学生差;三是老师经常把学生撵出门外;四是不闻不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