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
依据实验中学“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整体培养目标,立足于实验中学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科优势与特色、学生特点与志向,国际部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学科基础、创新的批判思维”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塑造实验中学毕业生鲜明的文化身份和人文素养,是适应跨文化交流、提升国际理解能力的基本保障;坚实的学科基础既保持了实验中学毕业生的学科优势与学科素养,也是胜任国外高等教育的有效保障;创新的审辨思维是实验中学毕业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核心保障。秉持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实验中学国际部鼓励并支持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着力培养好奇心强,善于利用学习资源的主动型学习者;着力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强,勇于挑战自我的成熟型学习者;着力培养社会智能水平高,乐于充当资源的社会型奉献者。明确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指导国际部教育、教学行为与实践的基本依据和尺度。
2、课程体系
实验中学国际部围绕“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学科基础、创新的批判思维”这一培养目标,形成了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教学、指导三维一体国际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实验中学国际部依托“四大教育”方案,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以及生命教育四个领域,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尚美、为公”。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和科学精神;通过人文教育激发学生人文情怀与社会担当;通过审美教育培育学生生活情趣和审美情操;通过生命教育激发学生探寻生命价值,唤醒理想与使命。“四大教育”方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认知、团队合作、关爱包容、艺术审美、家国情怀、社会担当等品质方面发挥了多元的价值与功能。
实验中学国际部坚持“国际课程本土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国际型人才培养“4+4”课程架构,即四类学术课程与四类项目课程,以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研修实践等多种形式落实国际部人才培养目标。四类学术课程中,国家学历课程保障了学生坚实的学科基础与学业水平,中外融合课程满足了学生学科深度学习及应对国外大学考试的需求,大学通识课程从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工程、审美与艺术三个维度助力学生的专业探索与学术研究,研学专修课程通过学科及跨学科项目培养学生学术探究与创新批判思维。四类项目课程包括学生社团课程、体验实践课程、学生自主课程、审美创意课程。项目课程在提升学生深度学习、专业探索、实践探究、独立思考、挑战权威等能力和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实验中学国际部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的立体升学指导模式,根据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规律,将高中三年分为探索积累期、拓展聚焦期、申请呈现期、大学预备期四个发展阶段,通过集中讲座、群体辅导以及个体指导等方式,对学生选课与考试规划、公益才艺实践活动、学科拓展与深度学习、学术社团与学术活动、学术研究与专业探索、研究资源与平台利用、大学研究与选校、推荐信、申请文书以及大学选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为学生学业规划、个人成长、大学申请提供有力保障。
3、课程实施
实验中学国际部依据高中三年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高中阶段的认知与成长规律,明确了各年级教育、教学、指导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高一阶段夯实基础、培养志趣、激励自主,通过设立人文实验班、数理实验班和科技实验班,为学生创造志趣相投的同伴环境,引导学生志趣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发展;高二阶段聚焦学科、探索专业、多元发展,通过人文校本课程、英语分层分类选课、数理化双语分层选课、文理搭配选课、学术社团课程等,满足学生标化考试、学科深度学习、专业多元发展等多方面需求;高三阶段采取学分制,提供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工程、审美与艺术三大领域约35 门课程,实现学生自主选课,与大学有效接轨。
同时,实验中学国际部采用传统的行政班和选课走班并存的教学组织形式。行政班的团队建设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合作交流、互相激发、共同成长的环境;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满足了学生多元性与选择性学科发展与专业探索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原有水平及能力的基础上都能实现成长与发展。 |